安徽工人日報|吳向東:深耕煤海練就“三大絕活”
剛剛過去的 2021 年,對于中煤礦建集團機電安裝公司副總經理吳向東而言,意義非凡——他主導的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工作取得成功,機電安裝公司順利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他個人也榮獲“淮北市勞動模范”稱號。
回望過去,吳向東從業 24 年扎根礦建安裝,荒山相伴、井架為伍,面對復雜的施工環境、刁鉆的技術難題,屢屢完美破解,創四項亞洲施工紀錄,連續兩次創造井架吊裝世界紀錄,在不斷的實踐中練就了三大“絕活”,奠定了這位淮北市勞模的華麗嬗變基礎。
“創”字訣
“我曾經在一線干了15年,我非常清楚一線職工在工作中的艱辛,我想通過科技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他們的勞動強度。”吳向東說。
吳向東緊密結合生產施工實際,堅持“創新發展、提升質量”的工作準則,不斷推廣應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施工領域的技術難題,取得了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
2019 年,中煤礦建集團機電安裝公司承攬濟祁高速壽縣新橋大橋制作安裝工程。吳向東組建科研攻關組,率先提出“橋梁鋼拱肋三段吊裝”+“自重狀態下合攏”技術方案,在行業內首次采用“滑輪系統豎向轉體”+“液壓提升拉移”組合安裝工藝,并形成“3+2”式雙鉸鏈定位找正、下頂式桅桿頂升及穩定性控制、三段鋼箱拱空中合攏等大橋科技創新成果 12 項,被中國公路協會評定為“國際領先水平”。
在吳向東的帶領下,公司完成了由煤炭企業進軍橋梁領域的華麗轉型,并創造了鋼箱梁斷面寬度世界第一、安裝精度華東第一的佳績。除此之外,吳向東榮獲國家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
“管”字訣
“項目管理關乎項目建設全局,與企業發展前途密不可分,項目管理好,工程才能干得好,企業才能發展好。”他在擔任項目部經理時曾這樣說到。
2005年,在施工潞安礦業屯留煤礦主井系統機電安裝工程時,該主井井架重 1234 噸,高 76.8 米,為當時世界上最重、最高主井井架。吳向東帶領團隊毅然接下了該項目。
為啃下這塊硬骨頭,吳向東著實費了不少腦筋,他根據項目部實際情況,修改了現場管理制度,先后完善了技術管理、施工設備管理、材料采購、安全質量等制度。在施工期間,嚴格執行管理制度,加大獎懲力度,激發職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身為項目經理,他不僅統籌全局,管理監督全體職工遵守制度,而且以身作則,為大家樹立榜樣。在整整 16 個月的施工期間,僅回家 2 次,為項目建設保駕護航。
在吳向東精細化管理下,該工程圓滿完工,并獲得“魯班獎”榮譽。這是幾十年來全國礦山工程安裝領域的第一個“魯班獎”,由此奠定了他“中國井架吊裝第一人”的美譽。
“抓”字訣
“要做就做甲方信得過的安裝人。”這是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吳向東確實做到了每一項工程都讓甲方信得過。
從業24年來,參與、負責的每一項工程無一例事故發生,每項工程均在計劃工期內按時完成,工程質量都達到驗收標準,這都得益于他嚴抓狠管的“技能”。
他曾帶領項目部上山東、下淮南、奔皖西、闖西部,在參與、組織施工的 20 多座礦井中,他熟練掌握每項單位工程的施工方案和安全質量措施,其中每項施工方案他都仔細審核。
他嚴抓施工效率。2001年,在山東唐口煤礦副井井架施工中,他帶領職工連天加夜推進項目進度,每天總是第一個起床,最后一個入睡,不僅實現了井架“當月組裝、當月豎立”,而且僅用38天就完成了吊裝任務,創造了亞洲之最。
在技術上,他嚴抓技術交底。在每天雷打不動的班前會上,他都會組織技術人員對所有職工進行技術交底,詳細講解當日施工任務中涉及的技術問題,讓每位職工都對其諳熟于心。
擔任公司總工程師期間,每逢基層單位施工關鍵階段,他都會親自到現場檢查督導。
在吳向東的職業生涯中,先后榮獲“煤炭行業優秀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建設優秀項目經理”“淮北市勞動模范”等榮譽,在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他又滿懷信心朝著智能化項目建設邁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