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關注 | 劉飛:井架吊裝的“王牌指揮家”
在煤炭井架吊裝領域,中煤礦山建設集團可以說是業界第一標桿,曾先后四次刷新井架吊裝世界紀錄,三獲魯班獎……
在這些驕人成績的背后,涌現出了一批科技領軍人物,劉飛便是其中一位井架現場吊裝王牌總指揮。
黝黑的皮膚,滿手的老繭,干凈利索的言談……這是大家對中煤礦山建設集團機電安裝公司第二十一項目部副經理劉飛的第一印象。
一戰成名的“起重大拿”
出生于 1976 年的他,在 1996 年通過招工考試,成為中煤礦山建設集團機電安裝公司的一名一線施工人員。
2003 年,擔任起重班副班長的劉飛第一次獨立指揮一項豎立井架任務。作為負責人,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幾夜都沒有睡個安穩覺。為了順利完成任務,總是加班加點地研究方案,檢查設備。
當時所在的施工地點多是沙地,地面容易塌陷,挖掘機和起重機無法在地面上正常作業。劉飛查閱大量書籍和咨詢有經驗的老師傅,結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一個新的方案:先將機器的四周挖空,然后下樁,將四周填得嚴嚴實實,機器便可以“隨心所欲”地作業。方案實施以后,效果非常好,也為以后的沙地作業積累了經驗。這個方案,在以后的沙地作業中,得到了良好推廣。
一舉成名以后,他非但沒有驕傲自滿,反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在業余時間,在別人散步的時候,他卻在屋里翻閱專業書籍。有同事問他:“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每天還這么努力學習干嘛?”“我覺得還遠遠不夠。”劉飛抬起頭回復一句,便又低頭看書。
從1996 年工作至今,這位只有中專學歷的起重工人靠著勤奮刻苦從一名普通的一線施工人員,發展為項目部副經理,并相繼榮獲淮北市首屆十大“相城工匠”、淮北市“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2015年度江淮工匠標兵”、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2017 年 4 月,更是榮獲“安徽省勞動模范”稱號。
胸有成竹的“權威人物”
工作 25 年來,他指揮完成超大型井架 30 多個,小型井架百余個,取得無一失誤的完美業績。在職工心中已經成為了精神支柱。“天塌下來有劉經理頂著呢,他說什么,我們就做什么。”采訪時,一名同事笑呵呵地說到。這是一句玩笑話,也是他留給工友們的底氣。
2015 年,他參與施工的內蒙古昊盛煤業石拉烏素副井井架重 1460 噸,為目前全亞洲最重井架。受場地限制和惡劣氣候環境影響,井架吊裝難度極大。為了確保施工任務的順利完成,公司專門將劉飛調到現場,擔任石拉烏素煤礦副井井架施工的現場起重總指揮。
在施工現場,他仔細研究施工方案,在技術措施分析會上提出了多項修改意見。由于環境較為惡劣并且井架重量較大,加之劉飛提出的修改方案和原方案差異較大,一時間,現場領導都不知該怎樣處理才好。最終,在劉飛拿出合理理論依據后,劉飛的方案被采納,施工如期進行,并順利完工。實踐證明,劉飛提出的修改意見,在當時是最行之有效的。
他憑著過硬的起重技術,參與并成功指揮了重 1438噸、高 110 米的麻家梁煤業公司主立井井架以及晉煤鄭莊礦井副井井架的吊裝豎立,相繼刷新了主井井架最重、最高和副井井架總重和箱體截面最大世界紀錄,成為一線職工心中的“起重大拿”。
職工認可的“一線勞模”
認真、負責、有本事,是工友們對他最多的評價,也是他在職工們心中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施工中,他總是手把手地教導新職工如何正確操作,讓他們在實踐中迅速成長。閑暇時間,他給大家講解安全知識,總結“徒弟們”一天工作中應該加以改進的地方。久而久之,晚飯后聽“劉老師上課”儼然成了該項目部約定俗成的規矩。
平時很隨和的劉飛 ,一談起工作 ,就會變得非常嚴肅。他在班組會上常常告誡大家:“大型井架吊裝的危險系數非常大,技術含量也很高,在計算和吊裝過程中不能有任何閃失,哪怕是一個螺絲帽松了,一個信號傳遞失誤了,都會釀成一場災難。大家一定要細致入微,并且要多學習,掌握過硬本領是效率之本,生存之道。”
2016 年,劉飛組織施工同煤浙能麻家梁煤礦主井天輪安裝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無論從折頁安裝,穩車布置,到最后起吊,他都帶領著大家一起干,并為班組嚴把質量關和安全關。他不僅讓每一位職工切身學習到了施工技巧,更是學習到了“一線勞模”劉飛身上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和責無旁貸的責任感。
當談到今后的打算時,劉飛說:“我以后肯定還是要干我的老本行,我這輩子已經離不開這行了。”
植根煤海,他顯得心滿意足。